第A01版:要闻
首页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2022年05月15日 星期日
-- 要闻 --
版次:[ A01 ]
金陵图书馆“朗读者”公益助盲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国先进
用声音点亮生命的光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茸

  10年间,群里的人数一直在增加。 

  金陵图书馆活动服务部馆员张婕的电脑里有多个QQ群,如“朗读者少年组”“朗读者学生组”“朗读者成人组”,还有“朗读者大群”等,每个人名字前面都有一串编号。 

  “这个编号是唯一的,比如JLC20120387,代表着2012年加入,是第387名志愿者。”张婕解释道。 

  在金陵图书馆,“朗读者”不仅是一个名词,还是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通过诵读经典著作,让盲人朋友也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从2012年至今,“朗读者”的人数从500人增至近1.1万人。在刚刚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中,金陵图书馆“朗读者”公益助盲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读书吧,用声音点亮生命的光

  “朗读者”公益助盲项目启动于2012年5月。 

  “当时,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保障视障人士的阅读需求和文化权益,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内涵的一种体现。”金陵图书馆活动服务部主任周樱格说。

  很快,组建“朗读者”志愿服务团队的方案定了下来,主办方随后通过网站、微博、电台发布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当年的诵读主题为“用声音点亮生命的光”。

  张婕记得,从5月到8月,陆陆续续有500多名志愿者报了名。她和同事选出了65篇民国时期的著作,包括陈独秀的《江南乡试》、林徽因的《蛛丝与梅花》等。 

  姜姝是南京农业大学教师,也是“朗读者”第一季志愿者。2012年暑假,她带着孩子到金陵图书馆借书,无意中看到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便和孩子一起报了名。 

  在私企工作的黄晴辉从广播里听到“朗读者”的招募消息后,立刻想到曾经读过的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是近视族,取下眼镜后,我能体会到模糊世界的郁闷和恐惧,所以更能感受到视障人士对光明的渴望。”黄晴辉说。于是,她报了名,“让我成为你的眼,给黑暗世界带来光明,哪怕只有一点点微小的烛光”。 

  经过简单的培训,“朗读者”们拿着书稿读了起来,尽管录音器材普遍简陋,但每份音频中都饱含着脉脉深情。

  志愿者孙飞燕家里没有专业录音设备,她就采取“土办法”,大暑天里关闭门窗,关上空调和电扇,小心翼翼地翻书页,努力控制呼吸和唾液吞咽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朗诵,划分语段、控制语速,适当加入感性音调。

  2012年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第一批精选出来的书籍录音被刻成光盘,送到了众多盲人手中。 

  从线上到线下,近1.1万志愿者展开爱的接力 

  这批有声书籍受到了盲人朋友的喜爱。 

  盲人按摩师盛长顺之前只能看盲文书籍,但书价高、内容局限性大,冬天用手触摸,时间一长,手都冻僵了。“朗读者”的出现,解决了他的苦恼。“现在终于可以听到优美的故事,感觉很幸福。”他笑着说。 

  热爱阅读的孙世鑫是“朗读者”的忠实受众,他曾写下自己的“听后感”:“我喜欢轻声慢语讲述情节生动的人间悲喜剧,喜欢声情并茂演绎真实感人的心灵成长史,喜欢用声音营造出美丽和精彩,填补我生命的空虚与浅薄…… ” 

  为了让视障人士在更多的有声作品中遨游,志愿者们一直在努力。

  2013年,2000人;2014年,4000人;2015年,7000人……“朗读者”的队伍不断壮大。 

  69岁的郑保平曾是某电台的话务员,退休后,她偶然得知自己的声音也可以帮助他人,于是加入了“朗读者”队伍。 

  许俊杰是2012年第一批朗读志愿者,几乎每年都录制语音作品。他热爱旅游,2014年时开车环游全国,带着“朗读者”出品的有声光盘一路赠送,让“朗读者”的声音传遍祖国大地。

  “朗读者”志愿者从事各行各业,年龄各不相同。钮悦洲刚加入“朗读者”时仅8岁,她的第一篇作品是《精忠报国》,这是一篇描写岳飞的文言文,才上二年级的她连字都认不全,妈妈读一句,她跟着读一句,就这样完成了全篇录制。 

  2016年4月23日,“盲人剧场”成立,为盲人朋友提供戏曲、话剧、朗读、文艺演出、电影赏析等一系列服务,“朗读者”的志愿服务从线上延伸至线下。 

  志愿者们更忙了。 

  63岁的刘春源自2012年加入“朗读者”以来,一直想着用朗诵展示南京的古今风貌。“盲人剧场”成立后,他用心编排了一个朗诵节目,名为《诗词里的南京》。他常说:“朗读志愿者,是个光荣的名字。” 

  从2012至2022,10年时光悄悄流逝,“朗读者”中的志愿者或工作调动,或求学毕业,换了一批又一批。虽然人来人往,但为盲人诵读的志愿服务从不曾停滞。 

  如今,“朗读者”志愿者人数累计近1.1万,服务江苏省范围全龄段盲人读者3万余人;共录制书籍100种、征文作品90余篇,总时长超过300小时;正式出版有声读物15种,举办公益活动170余场。 

  爱与被爱,在朗读中收获与成长

  加入“朗读者”后,黄晴辉经常被感动。一次,她作为组长,组织排演广播剧《甄嬛传》片段。参加演出的组员很多,有刚动完手术没多久的,有前几天刚“荣升”爸爸的,还有工作繁忙的“加班族”,但没人临场掉链子。 

  “大家并非仅凭一时热情,而是把‘朗读者’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做。他们的热情和付出感染了我,这些年来一直在推动我一起进步。”黄晴辉说。 

  从2013年至今,志愿者周光艳和女儿欣源与“朗读者”共同成长,暑假为盲童讲故事,新年时一起参加文艺演出。一次,活动结束后,欣源拉着妈妈的手说:“这个活动真是太好了,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自己会更快乐。” 

  如今,小欣源已上高一,她自信、大方,喜爱阅读,多次在市级朗诵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哪怕学业再忙,只要“朗读者”有活动,她和妈妈都会毫不犹豫参加。“这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周光艳说。 

  爱与被爱,是双向的。22岁的叶泓霆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大二学生。4岁那年,他被确诊为眼底视网膜色素变性,从此失去光明。在盲校学习时,叶泓霆收到了“朗读者”的有声书籍,还参加了线下活动,这激发了他对朗诵的兴趣,他也加入了“朗读者”队伍。因为看不见文字,叶泓霆朗诵时需要借助读屏软件,将文字变成电子合成音播放出来,他再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读给大众听。 

  “灾难在我身上扑了个空,我有自己融入世界的方式,我有我的梦想,我的人生一样精彩。”叶泓霆说。因从小感受到社会的爱,他想成为一名医生,以己所学,解人之痛、暖人之心。

  不管是慷慨激昂还是温柔生动,10年间,每位“朗读者”都用声音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记在自己心里,也印在他人耳中。 

  正如志愿者牛昊生自创诗歌《共同的目光》中所写:我是你的眼,你是我的眼,声音的呼唤,就是我们共同的目光,这,就是我们大家分享的希望。

南京日报社主办南京日报总编辑:丁辉宇国内统一刊号:CN32-0030南京日报广告刊例表南京日报信息热线:4008885998南报网新闻热线:025-84686110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