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首页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2022年07月23日 星期六
-- 要闻 --
版次:[ A01 ]
党的十九大代表徐川谈思政教育的十年之变——
见证思政教育的力量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谈洁 李花

  你的偶像是谁?袁隆平、钟南山、王亚平……长江路小学四(3)班的吴思颖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常常跟着做农业研究的父亲走进田间地头,记录实验数据,做“小小科普志愿者”。她说,自己的志向是做一名农业科学家。

  “在学习和生活中,青少年已经领会到,要承续筚路蓝缕奋斗精神的使命,崇拜的偶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党的十九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川教授说起思政教育带来的变化时说,思政的力量是巨大的。

  全社会都来关心,思政教育不再只是思政老师的事

  “以前,不少人会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老师的事,最多是党政干部的事,和社会、家庭关系不大,和学校其他老师关系不大,和专业课好像更是没啥关系。”徐川说,未来属于青年,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思政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好比是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

  党的十八大以后,思政教育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逐渐形成共识:思政教育是全党全社会的事。2008年从大学辅导员起步的徐川,一路见证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变化有两个很重要的观测节点。”他说,第一个是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揭开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历史篇章。第二个是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这次会议更是一个分水岭,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强调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学校里,辅导员和思政老师给学生上思政,各个专业课老师也给学生讲思政。思政老师上的叫思政课程,专业课老师讲的叫课程思政。“比如力学老师在讲专业课时,会自然而然地融合两弹一星的故事,将爱国、奉献贯穿课堂,告诉孩子们,中国因为有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挺起了民族脊梁,激发青年一代的学习动力。”

  社会上,这些年将聚光灯照在为党和国家事业默默奉献的人身上,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史无前例以国士之礼来进行高规格的隆重纪念和表彰。“这在过去是没有的,这种倡导会让全社会形成共识,这就是国家尊崇的方向,只有尊重英雄、尊崇英雄,才会英雄辈出。比如对袁隆平院士的追忆,触发了全国人民的情怀,对大家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国家离不开这样的脊梁、民族离不开这样的脊梁,就是我们社会对价值引导的一个体现。”

  在徐川看来,如果课堂上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跟学生们现实诉求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学生就会产生疑惑。“你要能够用理论知识去直接回应他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难点和痛点,要让学生在和你交流后,认识有提升。”2018年12月,“爱国奋斗 南航担当”校友总师思政公开课在南航启动,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陈忠贵,AG600水陆两栖飞机总设计师黄领才,直-10、直-19总设计师吴希明等“大国重器”总设计师逐一走上讲台,以生动的人生和科研经历讲述自己的家国情怀。平实、真诚的分享,感染了在场听众。航空宇航学院工程力学专业学生金天棨感慨,总师学长们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为航天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决心。

  创新形式,思政教育越来越接地气

  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徐川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

  “总书记讲话中间停下来穿插了若干个鲜活生动的小例子,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的故事,第一次出国时看到的场景等,代入感很强。”徐川说,总书记相当于为老师们亲自做了示范,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怎么上。思想政治工作要走近学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就必须运用青年学生喜爱并接受的话语和活动方式,只有学生需要、喜欢、接受,才会有学生认同、理解和践行。

  “他最亲密的战友这样评价他: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马克思主义正在越来越深远地改变世界,200岁的马克思依然年轻。”在思政活动“你好,马克思”中,徐川带领师生用不一样的视角去了解马克思。学生们说,突然觉得马克思“活”了起来,想深入了解他的思想。

  在回答学生们关于入党的困惑时,徐川从入党动机说起:很多同学一谈入党动机都是“标准答案”、套话连篇,动不动就“从小爷爷对我说”,以至于“我一度深深地怀疑,大家拥有同一个爷爷”。为什么要入党的最终答案只能是两个字:信仰。学生们说,从入党动机的小故事切入,可以引发他们的思考。

  “在总书记的亲自示范下,这些年来,高校、大中小学在思政教育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创新。”徐川说。

  记者了解到,比如南京大学的思政老师开展“翻转课堂+专题教学”的改革模式。学生不再是坐在讲台下被动接受,而是要对选题进行思考,搜集大量相关资料,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热情、训练了思维方式,也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知识的核心。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借助微课视频、沉浸式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方式,收获一大批粉丝。

  大中小学合力,学生的偶像在悄然变化

  全社会对思政课的重视还伴随着一系列的配套规定。教育部出台规定强调,高校应该严格按照不低于1:350的师生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按总体上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

  南京有独特的高校资源,这些年来,正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为孩子打好人生“底色”。徐川说,进入高校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必定有中小学、社会留下的痕迹。南京各区教育局和近百所中小学分别与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在宁高校签订协议,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大中小学每个阶段应该有每个阶段不同的思政教育任务和模式,南京就是在积极探索,让大中小学协同,更好地发挥作用。比如我们学校和钟英中学、瑞金北村小学都进行了‘结对子’,培训思政老师,对中小学生思政课程体系进行打磨。”徐川说。

  “好的思政教育是‘盐’,是溶解到食物中的盐,被自然而然地吸收,所谓的‘润物无声’。”徐川说,在公交车、地铁上,若干年前学生们可能热衷讨论的是娱乐明星,而现在,你再问他们,偶像是谁,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抗疫英雄钟南山院士,也有可能是航天员刘洋。

  “懂得感恩的孩子越来越多,愿意为社会奉献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这两三年,疫情不时突袭,很多00后挺身而出,在核酸检测采样点、交通卡口、小区大门查验处做起防疫志愿者。去年夏天,在南京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媒体见面会上,南师附中高中生戴丙轩说,她看到了无数热心奉献的身影,他们是坚守岗位的医护工作者、警察或者是社区干部、志愿者等,他们努力守护着我们所爱的家园,留下了众多温暖和感动的瞬间。“我希望今后也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把这样一份爱、关怀、勇敢、团结拼搏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她说。

南京日报社主办南京日报总编辑:丁辉宇国内统一刊号:CN32-0030南京日报广告刊例表南京日报信息热线:4008885998南报网新闻热线:025-84686110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