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合区人民医院科室实行3班倒,每个班8小时,全程在病房服务。
通讯员 邓晶 陈钱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集体采写
连日来,随着居民群众因新冠疫情流行和冬季感冒发热导致的就诊人数激增,我市各级各类医院均迎来了“看病”高峰。除了“大医院”,居民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也同样遭遇着就诊者众多、医护人员人手不足的“双重叠加”效应。记者采访中发现,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们,正全力以赴以自己的“医者仁心”,担起“家门口的守卫者”责任。
村级卫生室设发热诊疗点
昨天上午,在六合区程桥街道黄木桥社区卫生室发热诊疗站点,不时有村民前往求诊问药,卫生室负责人李国亮和同事们或忙着测量体温,或忙着问诊拿药,顾不上喝口水、喘口气。
前不久,为进一步方便居民就诊,六合在全区109家村卫生室设立了发热诊疗站点,免费为当地群众看病发药,黄木桥社区卫生室发热诊疗站点就是其中一个。李国亮介绍,卫生室共有7名医生,部分被感染后已经康复,部分仍在康复中。然而,为了给周边群众提供正常的诊疗服务,大家坚持轮岗上班,没有一个人退缩。
“每天约有三四十人前来就诊,我们会先量体温,再根据实际情况来配备药品,每位发热患者可免费领取4粒布洛芬。”李国亮告诉记者,针对周边行动不便的居家老人,他们还会提供上门服务,确保每位村民在疫情期间“病有医、不断药”。
“以往我们都是到6公里之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如今发热诊疗站点就设在家门口,拿药看病都不用花钱,特别方便。”黄木桥社区居民单立婷说。
14名医生日均接诊600多人次
12月27日中午一点,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忙碌了一个上午的医务工作者们匆匆扒了几口米饭,短暂的休息半小时后,他们又重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全科现在14名医生全部在岗,只要不发高烧,能坚持上班的都尽快返岗了。”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沈芳芳告诉记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在的开放时间是每天上午7点半到下午5点,每天的就诊量大约600多人次。
上周,在第一波新冠感染的大规模冲击下,沈芳芳科室只有4名医生在岗。周一核酸检测出阳性的沈芳芳,一直到周三大部分同事重新返岗后,才短短休息了两天。“那几天我们每位医生每天要接诊100人次左右。”沈芳芳说,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6个诊室和1个发热诊室,之前全科的医生们分散在预检分诊、核酸采样点和家庭医生的服务中心,现在也全都回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设置了24小时值班电话,负责解答居民的疑惑,沈芳芳和同事们轮流值班,有时候凌晨三四点仍在陆续接听电话。“虽然相比以前,每天的门诊量变化不大,但是病人疾病谱的变化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沈芳芳介绍,以前附近的居民大多开药取药就走了,现在多数伴有咳嗽、发烧的症状。
工作重心从“防”转向“治”
“‘新十条’防疫政策落地后,我们中心的工作重心迅速从‘防’转向‘治’,发热诊室每天接待超200人次的病人。”鼓楼区幕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凤告诉记者,该中心超半数的医护人员目前都处于带病工作状态,为了满足居民的看病需求,不少人更是发着烧还依然战斗在一线。
“我们12日开放了发热诊室,一开放便有不少居民前来就诊,但是医护人员却陆续‘阳’了,眼看缺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我20日在微信工作群里发了一封倡议书。”尚未“阳康”的王凤告诉记者,那天她号召党员和干部“轻伤不下火线”,动员大家克服困难为人民服务,很快便得到了同事们的响应。
张俊是该中心的药房主任,她告诉记者:“药房的工作人员都‘阳’了,发热诊室开放后,前来就诊的居民数量越来越多,我觉得不能增加其他同事的负担,还是自己上阵。”于是,张俊一天都没有休息,关键时刻顶了上去。发放药品、统计数量、罗列清单……药房里,大家总能看见她忙碌的身影。 “我看到王主任在工作群里发的微信后很受鼓舞,只要我还能坚持,我一定会竭尽所能,保障居民能够正常看病就医。”张俊说。
接诊时间延长到晚上八点
“特殊时期”,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齐修社区的养老服务站,每天都安排专人蹲班,挨个给老人打电话,询问药品等物资缺不缺,是否需要去医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摆渡人”。
27日一早,齐修社区的社工小王接到齐修北苑70岁独居老人谢大叔的求助电话,老人说腹痛拉肚子,吃了药仍不见效。挂了电话,小王一路推着轮椅赶到老人家。原来,老人在家吃剩菜剩饭吃坏了肚子,怕麻烦女儿一直没说。小王立即用轮椅推老人前往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医生检查,得知是“阳康”后身体虚弱,饮食不当造成的肠胃病,医生立即给予了相应治疗。
“养老站的社工,是我们社区医院的老熟人,大家都有微信,孤寡独居老人们有个头疼脑热,都会及时跟我们联系。”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许玲告诉记者,近期,发热门诊就诊病人数一直在增长,平均每天就诊病人在350人,大多数病人症状较重,包括咳嗽严重、CT显示肺炎患者等。
社区医院是居民群众健康“家门口的守卫者”,中心医务人员“阳”了三四天后纷纷紧急返岗,并且把发热门诊的接诊时间延长到晚上8点。从28日起,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将启动收治住院病人,主要为新冠症状感染较轻的人员、普通型病人。
“人手依然很紧张,我们十多个工作人员不得不拼命坚守岗位。”许玲说,“好在药物是充足的,居民就诊都能开到前几天药店抢不到的相关药品。医院中医科还专门推出了防治新冠中药协定处方饮片等药物,分为治疗方一号、二号,预防方三号,效果不错,解决了不少居民的‘急难愁’。”
村卫生室提前半小时开诊
27日上午7点半,溧水区和凤镇张家村村卫生室负责人甘香财早早来到发热哨点诊室。张家村村卫生室上午8点才正式开门,如今的非常时期,甘香财不得不“随机应变”,提前半小时开门看病,“现在的日诊量多一倍还不止,一天最少接诊四十个。”
基层卫生室一直都面临人手不足的情况,甘香财和另外一位村医需要负责全村4000人常住人口的健康情况。连日来,甘香财从睁眼忙到闭眼,一刻不歇,“早上7点半,诊所外面就有人排队了,忙到中午12点能吃上饭,今天就算偷闲了。”
除了忙,还有“痛”。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甘香财自己也病了,“浑身酸痛,好在没有发烧,休息了几天,就回来上班了。”在张家村行医看病18年,甘香财对这里的人有着深厚的情感,心里始终牵挂着他们的身体健康。记者电话采访时,甘香财还不停地嘱咐病人如何用药、每天测量体温等,“老人今年七十多了,我要多说几句。”甘香财说,“全村老年人大约有一千多号,这里面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还有些是孤寡老人,我和同事们不得不多上心。”
目前,甘香财与和凤镇第五家庭医生团队,共同负责张家村的医疗诊治工作,截至目前,没有出现一例老人重症情况。据了解,目前溧水区88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全部开设发热哨点诊室接诊发热患者,村医们坚守在基层一线,第一时间满足群众的诊疗需求。
记者 于洁尘 王婷婷 孙敬清 田诗雨 孔伟 严玲
通讯员 周晓明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