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蒋晓春
通讯员 陈艳萍 张稣
近日,面对急剧上升的急诊量,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人员加班加点,仅用24小时就完成了姜家园院区新的急诊诊疗区域改造、新的急诊输液室的扩建,全力以赴做好新阶段医疗救治工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只要不是病到爬不起来了,大家都坚持到岗,没有怨言,因为病人还在等着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姜家园院区急诊中心护士长谷茜又是心疼又有些骄傲地说,“我们的医生护士真的很团结,很有奉献精神”。
随时有人“倒”下,很快有人“顶”上
连日来,南医大二附院3个院区急诊量始终处于高位。姜家园院区去年12月底多日日急诊量超过800人,最高达900多人。
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样在攀升。姜家园院区急诊中心有护士30多名,年龄最大的56岁,最年轻的20岁,“除了一位护士休产假,一位护士因为有其他严重疾病,其余全部在岗”。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最严重的时候,急诊排班从周排班制改成了日排班制,“随时都有人‘倒’下,但很快又有人‘顶’上来”,谷茜清晰地记得。急诊中心主任谭晓、护士长汪勤时刻坚持在岗,随时协调各种突发状况。医院也调动多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全力支持急诊工作。
谷茜是在连着上了一个白班和一个夜班后“倒”下的。“当天回到家,都不知道是如何上床的,完全是迷糊的状态”,即便如此,仅仅休息了一天,谷茜又回到工作岗位。39岁的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一,一个还在幼儿园托班,都是正需要照顾的年纪,“先生很支持我,承担了家庭大部分职责”。谷茜的父母感染后,作为女儿的她也只能遥控慰问指导。
事实上,急诊中心大部分医护都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儿子女儿,也为人父母”,但在救治生命面前,他们几乎都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也得到了家人的无条件支持。
全力以赴救治病人,收获病人感谢
白班、晚班、夜班、加强班,急诊每天排四班,除了夜里的加强班,其他每个班次8小时。医护人员穿着隔离衣、戴着N95口罩、面屏和手套,全身心投入工作。“一旦投入工作,大家很少喝水,因为太麻烦。”谷茜说,护士们中午有20分钟时间轮流吃饭,“有时候太忙,就不吃了”,而医生们常常选择上完一个完整的班再吃饭,那时候常常早已过了吃饭时间。
不论是抢救室、输液室还是急诊病房,在急诊任何区域,你看到的永远都是脚步匆匆。“90后护士赵婷,小夜班的时候吐了,她自己不说,坚持上班,后来另一个护士刘雯知道了,尽管身体也不舒服,但主动提前两个小时来接班。”谷茜说,这样的事情很多,“因为大家都有一种紧迫感,面对病人,必须快速响应”。
面对医护人员的付出,病人心怀感激。“常常有患者家属对我们说,‘你们真不容易,太辛苦了’‘谢谢你们’。有时候他们出去买水,还会给我们带一瓶。这种双向奔赴,让我们特别感动,因为我们的付出,他们看得见,感受得到,这就足够了!”谷茜说。
24小时完成“新”急诊区域设置
连日来的急诊高峰,对姜家园院区原急诊中心是个巨大的挑战,受场地限制,病人就诊、输液排队等候耗时较长。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去年12月30日医院决定,将一楼的原门诊大厅工地改造成临时输液室,将4号楼一楼的急诊内科诊疗区搬至三楼。接到指令,门诊、急诊、医务、护理、总务、信息、药学等多个部门立即行动起来。
封堵楼顶、铺设地面、安装照明、调运输液椅……第二天,新的急诊区域开诊,用时仅一天,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关注到了细节,有棱角的地方,现场都做了保护,以免误伤患者。
新的环境需要新的流程配套,为了减轻患者上下楼奔波,需要设置叫号系统、临时药房和临时采血点,所有的任务同样一天时间就完成了。
在新的急诊区域开辟临时药房,涉及硬件、软件、药品筛选配置、人员调配等各项工作,药学部王义俊主任感叹:“工作30年,一天组建一个药房,这事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