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要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月8日,仅用了39天,2023年全国的快递业务量已超过100亿件。外面的资源进得来,村里的农产品出得去,物流体系逐渐完善,乡村振兴的脚步走得更加轻快了。
快递搭“顺风车”直达家门口
8:00和13:00张铺村邮件装车、15:50漂牌村邮件装车、17:00张营村邮件装车……这是天长市汊涧镇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专职协调员沈家余在手机上设置的闹钟。分拣、集包,再按时将快递运送至下行的公交车,这些快件便可以跟着公交车准点到达服务站。
“村里每天有几十件快件,村民花几分钟就能过来拿,不用往镇上跑。”汊涧镇漂牌村交邮综合服务站负责人张忠德介绍,在这个服务站点,村民们还可以选购新鲜蔬果,进行生活缴费、公交候车等一站式服务。代收代缴、电子商务、邮政快递等多项服务给张忠德带来了不少额外收入。
“像漂牌村这样的‘客货邮’站点,天长市还有173个。”天长市邮政业发展中心主任丁一冰告诉记者,天长市目前已开通12条“客货邮”线路,建成14个集城乡公交、邮政、快递、电商、旅游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
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解决“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派送难题,天长市邮政部门统筹安排,整合中通、申通、韵达等8家快递企业业务,实行共同配送。同时,依托“村村通”公交,让邮政、快递包裹搭“顺风车”配送至镇村服务网点,打造了“城乡公交+小件物流+邮政快递”的“客货邮”融合共享运营模式。“每天通过城乡公交发送邮件快递达1200件以上,年运输成本同比降低约20%。”丁一冰说。
村里的超市变身快递服务点
在宣城市溪口镇华阳村的一家超市内,除了零售的日常用品外,超市一角的4层货架上,摆放的是各种待取的快递包裹。54岁的超市老板丁成林,从2021年11月起就多了一个身份——溪口镇华阳社区快递进村综合服务站的负责人。
虽然只有2个货架,只占了超市的角落,但这个村级快递服务点每个月能有4000多件包裹,尤其在年前或电商促销季,每天的包裹数量达到两三百件。“我是本地人,超市也开了20多年了,村里的人基本都认识,有些老人需要退换货,都找我帮忙。”丁成林说。
进来的快递很多,出去的快递也不少。溪口盛产高山茶,很多村民做起了茶叶生意,多的一次性能卖出近20斤。丁成林自己也售卖茶叶,“我自己每年能卖出150多斤,按每斤350元左右的价格来算,一个茶季仅仅通过快递方式出售的就能有几万块。”除了茶叶,腌制的咸菜、养殖的土蜂蜜、土鸡蛋等农产品,也会通过快递服务站寄到全国各地。
电商+快递,让她成为致富带头人
几年前,村民们往往要走到几公里外的乡镇快递网点收发快递。快递进村,在方便村民收发包裹的同时,也加快了电商平台的进村速度。
“我在多个平台售卖农产品,是快递帮我把它们及时运送了出去,我也从村里的贫困户变成了致富带头人。”滁州市定远县蒋集镇大庙村的韩朝霞早在2018年开始接触电商,售卖土鸡、鸡蛋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然而由于大庙村地处偏远,没有快递集散点,寄送物品要到周边乡镇,价格高、速度慢。
自从“邮政快递扶贫”试验点在大庙村开设以来,韩朝霞便实现了从“年入过万”到“月入过万”的转变。“现在,每天从快递中心发出去的农产品就有四五十单。”韩朝霞还当起了老师,给5个行政村末端网点的负责人教授快递出库入库等流程,教大家用短视频宣传家乡味道。
快递进村,农货进城,小快递推动大物流。目前,全国95%的建制村已实现快递服务覆盖,每天1亿多件快递包裹在农村顺畅进出。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小快递正在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