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观察记者
王茸 张源源
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
202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南京人高唱着雷锋歌曲、讲述着雷锋故事、将雷锋精神时时践行、代代传承。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这精神涓滴成流、跨越山海,铸造出南京这座“志愿之城”温暖灿烂的底色。
一份坚持,穿越时光
赵明才是雷锋生前战友,今年已年过八旬。60年来,他践行“一辈子像雷锋那样去做人”的誓言,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播者。
“1960年11月,我是作为先进基层干部代表,与工兵十团节约标兵、优秀战士代表雷锋,一同出席沈阳军区工程兵连队政治工作会议,同住一个房间。我们一起谈学习、谈工作、谈理想,还一起帮助服务人员打水、扫地、冲厕所,成为亲密战友。”赵明才娓娓道来,雷锋的事迹变得鲜活而立体。
1968年,铁路南京站成立学雷锋小组,职工每天“上班早到一小时、下班晚走一小时”,义务帮旅客提行李、送站上车。2000年,南京火车站为这个志愿平台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158”雷锋服务站(“158”为“义务帮”的谐音)。
如今,在铁路南京站和南京南站的大厅里,“158”已经传到了第四代。铁路在变、旅客在变、服务内容也在变,时光倏忽而过几十年,职工们学习雷锋“义务帮”的心没有变。
“只要你想说,我们都会听。”每天18:30至21:30,025—96889910“宁师傅”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一直火热,从2010年起,这场心灵陪伴已经持续13年。
3月4日晚,志愿者韦志一又坐在了岗位上。她是“宁师傅”首批志愿者,仅2022年就值班超过30次。76名志愿者共同守护的“宁师傅”心理咨询热线,多年来接电数达2.5万余个,陆续有100多名志愿者用温暖倾听、用充满共情的声音,抚慰城市。
点滴爱心,汇聚成河,缓慢又坚定地流淌过城市,在时间的碧波中闪光。
战地一诺,此生必践。国网南京市江宁区供电公司员工李先南用35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践行着对战友许下的承诺,照顾着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爹娘”;
“大伙喝习惯了,我不能失约。”鼓楼区定淮门大街6号小区门口,一张方桌,一桶凉茶,崔传面的免费茶水摊一摆就是25年。烈日下,来往行人时常在此歇歇脚、喝喝茶,小小的茶水摊凉了夏日、暖了人心;
从18岁那年第一次走进南京市血液中心,江宁区秣陵街道居民鲁立已经连续献血25年,献血次数超过200次,5次获评全国无偿献血金奖;
溧水区中医院妇产科医生周瑞16年如一日传播健康知识,护佑青少年健康成长,他的足迹覆盖110多所大学校园,350多个乡镇及社区,他说:“希望等到我80岁的时候,还在做志愿者。”
对这些人而言,坚守志愿服务的关键词是“陪伴”。多年来他们在南京,把志愿服务做成了守望相助、历久弥新的远方和诗。
一片热心,跨越山海
若给年过七旬的孙宁生画一张人生轨迹图,教书育人一直是他不变的方向。
孙宁生是南师附中一名退休地理老师,2011年初,他结束了29年的执教生涯,背上行囊来到乌蒙山脚下的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开启了支教生活。
“我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我相信读书可以垫高人生高度。”为了让山区里的孩子多读书,他取出自己的所有公积金,修建了一间图书室。12年支教岁月,孙宁生直接或间接经济资助的困难学子多达322人,其中有9名孤儿,资助金额近百万元。
不远千里、跨越山河,将爱的种子播撒进广袤大地,必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如今,孙宁生资助过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其中有学生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也想成为孙老师,将无私大爱一直传递下去。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这段写在雷锋日记上的话,也写在了南京市玄武区军休七所退休干部俞晓冬心里。
同样是战士,同样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雷锋早已成为俞晓冬内心深处指引方向的一盏明灯。当安徽山里的孩子渴望地看着她,问道:“俞老师,您能不能留下来教我们弹古筝?”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能!”
俞晓冬患有肺癌,早年的一场手术让她元气大伤,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孩子们的爱。她搬进了山里,自筹资金20多万元,买来30多架古筝,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小南京学校开办“山娃娃古筝班”,无偿进行古筝培训和音乐教学,第一批就带出了28个古筝十级的“山娃娃”,第二批授课也在进行中。
大爱无疆,雷锋精神亦没有边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走出南京,走遍祖国大地、走向世界。他们身上不仅体现出南京博爱之都、志愿之城的精神内核,更展现了泱泱中华的大国公民形象。
身为南京蓝天救援队副队长,“挽救生命”早已成为51岁杨兢的终身使命。2月6日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后,他立刻请缨,自费去土耳其参加地震救援行动。 在土耳其马拉蒂亚,杨兢遇到过2次5级以上余震,还有成百上千次小余震;为了抢出一线生机,他在70小时内只休息了3个小时,白天黑夜在废墟上连轴转,一直到离开土耳其的那一刻。杨兢和队员们的付出得到了土耳其当地人民的肯定,有人在手机上用翻译软件打下这样一句话:谢谢你们来到我们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伟大的国家。
一种精神,代代传承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南京六朝博物馆内,六朝青“小青莲”文物守护者章涵正在讲述六朝故事。
小青莲,象征着小小守护者播散六朝文化、保护珍贵文物的稚子之心。2020年岁末,六朝博物馆正式启动大手拉小手——六朝青“小青莲”培养计划。该计划面向全市10—17周岁青少年,由“六朝青”志愿服务社资深志愿者组队指导培训,更好地宣传六朝文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承家乡千年文脉。
通过全面系统性的培训、学习与考核,培养计划的孩子们成为了一朵朵朝气蓬勃、温文尔雅的“小青莲”。他们走进展厅为观众讲述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经过两季招募培训,共有145名“小青莲”累计守护文物1434小时。3月4日—5日,第三季的招募面试正在进行。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对青少年而言,雷锋精神从未过时,向雷锋同志学习早已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融入日常、归于寻常。
2021年5月,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学生刘思菡报名参加了雨花台红色少年团选拔,成了一名光荣的红领巾讲解员。此后,刘思菡在各类比赛、雨花英烈事迹进社区等活动中,讲述英烈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她坚信,小小的自己,也能为帮助他人出一份力,雷锋精神的种子在她的人生中不断地萌芽、生长,伴随她一路成长。
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郭尔乐多次为受灾地区、边远地区儿童捐款、捐物,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义卖活动;在金陵图书馆组织的“悦苗行动·探访困境儿童家庭”活动中,他与民工子弟、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携手演出、分享学习;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少年故事大会》上,宣讲“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烈火英雄丁良浩的先进事迹。在不断的行动中,郭尔乐更加坚定了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有空吗?做志愿者去!95后的殷学强是一名培训机构教师,翻开他的志愿服务履历——南京创新周开幕式、第二届环南京自行车赛、文明城市创建、垃圾分类、人口普查……几乎每一个重大活动等都有他的身影。
“如果说雷锋是一颗永远发光的‘螺丝钉’,那么这颗‘螺丝钉’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殷学强说。自2015年进入大学以来,他一直从事各种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他还是一名献血志愿者,多年来坚持献血。在殷学强眼里,志愿服务已不仅是举手之劳的赠人玫瑰,更是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雷锋精神悄无声息融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再普通的善行,坚持不懈就能谱写不普通的壮举;再平凡的岗位,恪尽职守也能成为不平凡的楷模。当无数涓涓细流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就能汇聚成澎湃不息的大江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