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从走进南京到走出南京

激活“智力库”,助力“圈”内创新

在江苏越升生产基地,工人在对设备进行调试和组装。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尹丽君 陈燕飞 通讯员 刘颖

  都市圈协调发展,人才资源是一股重要的支撑力。在南京建立研发中心留住人才,从南京引进人才做好技术储备……人力资源丰富的南京,如同一座“智力库”,为周边城市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

  走进南京   为企业发展引智聚才

  不同的公司,同一个法人,一个公司在南京,一个公司在句容;一个负责研发,是“甲方”,一个负责生产,是“乙方”。

  位于句容经济开发区的江苏和远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款电力智能终端产品。“这款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在句容的生产基地完成,但是它的核心部分全部是在南京研发的。”公司综合部主任曹世波告诉记者。

  和远电力从事智能电网产品的研发生产,致力于电力物联网研究,提供智慧能源一站式服务,2007年落户句容。“近年来企业快速发展,对研发和专业技术人员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2018年我们来到南京栖霞紫东国际创意园,成立了江苏思行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门用于吸引人才,目前南京公司已经拥有200多名员工。”曹世波告诉记者,有了人才的助力,软件研发、硬件换代、新产品不断投入市场。

  在生产领域,2020年投资2000万元加大了研发投入,聚焦智能电网一二次设备融合发展。在创新领域,与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常州大学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与华北电力大学成立了智能电网技术与工程应用中心,占领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制高点,引领智能电网产业发展方向。“南京拥有高质量的人才资源,研发在南京,成果转化在句容。从句容向南京的延伸,为企业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曹世波说。

  走出南京  助力企业开疆扩土

  同样是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句容,江苏越升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却是因为需要更大的生产空间来到句容“开疆扩土”。

  江苏越升是一家从事高分子材料挤出加工装备的设计与制造的高科技公司,其年产1.5万吨的POE挤出造粒系统,攻克了“卡脖子”难题,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该公司的研发基地就在南京的江宁东山。

  在江苏越升位于句容经济开发区的大型厂房内,记者看到一台台大型设备按区域摆放,工人们正在调试或组装。“我们的设备比较大,订单较多的时候,1.2万平方米的厂房都嫌小,设备挤得满满当当的。”江苏越升副总经理张海军告诉记者,2006年在南京雨花台区成立之初,仅拥有十来个人、1000平方米的厂房;2010年迁至南京江宁东山街道,厂房扩大到3000平方米;2017年在句容增设1.2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今年7月份2.4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准备开建,建成后产能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句容公司有三分之一是南京人,平时都有班车接送,开车上下班也就50多分钟。”张海军介绍说,在南京的总部大楼正在规划中,届时南京研发加强、句容生产扩容,共同发力,融合发展。

  利用区位优势

  集聚创业资源

  东连镇江,西接南京,句容利用着毗邻南京的区位优势,抓住人才这一“牛鼻子”,深挖南京高校院所这一“智力库”。再加上宁句城际的开通,拉近了南京和句容的距离,提升南京作为大都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两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开发区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成本优势,持续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句容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发区开展精准招商引资,集聚创业资源,构建创新生态,致力于成为南京“半小时都市圈”最具创新活力的产业经济发展高地。

  句容承接着南京的“溢出效应”,“头部企业在南京、配套企业在句容,总部研发端在南京、生产制造端在句容”的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而这背后,是南京、句容互补效应的反映,也是两地在产业规划上携手前行的结果。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202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202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202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要闻·经济
   第A06版:区街
   第A07版:民生
   第A08版:南京都市圈
   第A09版:风雅秦淮
   第A10版:风雅秦淮
   第A11版:风雅秦淮
   第A12版:国内国际
激活“智力库”,助力“圈”内创新
在金坛茅山见证中华虎凤蝶的“爱情”
到乡村,来一场非遗之旅吧
扬州拖鞋“飞”进了头等舱
宣城首届跨境电商发展峰会举行
马鞍山:把出海港“搬到”家门口
赤山湖:踏青赏梅正当时
“滁州制造”光伏产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