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汗滴禾下土”的耕种方式已经成为过去,新技术、新模式赋能现代农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韩鲁佳建议,以智慧农业专业群对接现代农业产业群,加快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不仅会种地,更要“慧”种地。除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农业数字化正在走进大小乡村,让科技兴农跑出了加速度。
农业数字化 7个人能种6000亩水稻
虫情测报灯,可对病虫害情况进行预测;小型气象站,能监测风速、雨量以及土壤墒情;水肥一体化设施,一个按钮就能在秧田上方喷洒调配好的水肥……在马鞍山博望区的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董事长到普通员工,只有7个人,却计划种植6000亩水稻。
员工虽少,职能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人负责农业机械操作及保养,有人负责操作自动化精量播种线、有人负责操作智能化设备,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而且每个环节似乎都不费什么力气。
数字农业工厂+农业新技术示范+农业科技应用+无人农场+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是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科技化、现代化。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自动化精量播种线,2个人操作,每小时可播种50亩;订购的催芽室,日催芽能力达600亩以上;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让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就能知道哪块田缺水,哪块田需要喷洒农药,一键就能操作。
育秧进工厂,10亩秧苗可插秧6500亩
以往育秧在田间,占地又费力,在芜湖市南陵县大浦智能育秧育苗中心,育秧走进了工厂。进入工厂后,育秧面积大幅减少,原先6500亩的插秧面积需要300亩以上的育秧棚,而在智能育秧工厂只需要10亩左右。
走进智能育秧育苗工厂,只见在9层立体旋转育秧机上,育苗盘层层叠叠地摆放着,盘中长满了绿油油的秧苗。工作人员只需点击操作智能控制面板,育秧跳移机就能将培育的秧苗转运至育秧床上。经过设置,立体循环育秧机还可以对秧苗完成自动喷灌、控温控湿、育秧苗传送等操作。“这种立体旋转栽培设备,每组设备可摆放4800个秧盘,实现水稻育秧和叶菜工艺流程的浸种、催芽、播种、育苗全程无人化智能控制。”大浦智能育秧育苗中心负责人黄立斌介绍说。
全自动智能管控、节地省力高效率。这是集水稻育秧和叶菜生产为一体的现代数字农业工厂,对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可实现智能调节,还具备智慧农业物联网、24小时云视频展示、电脑端与手机端App远程双重控制等多种功能。“智能育秧可替代45人次生产量,降低育秧成本。同时还能节省育苗播种周期,保证秧苗质量,提高水稻产量。”黄立斌说。
无土栽培,产量增6倍、用水节省40%
敞亮的半封闭型连栋玻璃温室,干净洁白的种植场地,绿油油的藤上挂满了一条条“长相标致”的水果黄瓜;另两侧的温室内水果番茄长势茂盛,不久以后就会挂上一个个红果实……这是位于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的凯盛浩丰设施农业产业园温室项目。
与其他传统大棚不同的是,这里有很多现代化设备设施,通过工业化方式实现全自动灌溉、施肥。“利用物联网技术,采用世界领先的小气候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水、肥、光照、温度都进行一体化高效综合管控,做到精准、定时、定量。”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无土栽培、二氧化碳补碳、生长环境控制、数据霾与农业云大数据管理等先进手段,可以实现全周年生产,同等面积温室相比传统的大田种植,番茄年产量能增加约5—6倍,灌溉用水用量比传统方法节省40%。
去年6月份施工,今年2月底全部投产,预计年产量可达约2000—3000吨,实现年产值约2500万元。待瓜果成熟后,这里也将成为游客一处新的田园观光打卡点。
有关人士表示,规模化、现代化、高科技的设施农业项目,不仅让乡村的农业发展走上提质增效的“快车道”,更是农民增收的“金果果”。
凤阳小岗凯盛浩丰设施农业产业园数字温室大棚。张建云 摄
温室大棚无土栽培一体化灌溉设备。
张建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