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 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通讯员 高炜
昨天上午,抗日航空烈士丁寿康家书捐赠仪式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举行。丁寿康烈士亲属从广州专程赶赴南京,将烈士留下的47封家书和3封烈士战友的来信无偿捐赠给该馆。随实物一起捐赠的还有烈士全套家书、照片、烈士证明书、韩山师范学院(烈士母校)学籍卡等史料的电子版。
笔墨未干即上战场,25岁留下绝命家书
丁寿康,字永福,学名丁身祜,华侨飞鹰中的杰出代表,201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烈士。1915年1月12日,丁寿康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儿时随父母到泰国谋生,少时回乡读书。1938年12月1日从空军军官学校第八期飞行科驱逐组毕业,任中国空军王牌第四大队第二十一中队少尉飞行员,多次参加对日空战。
1940年7月16日上午,丁寿康正在重庆白市驿机场的宿舍里,给远在泰国的叔父写信。突然,机场上空响起敌机来袭的警报。丁寿康来不及将刚写完的家书装进信封,立即冲向自己的战机,升空迎敌。因敌众我寡,不幸牺牲,年仅25岁。
丁寿康的表侄丁协盛在捐赠现场向记者介绍了烈士鲜为人知的家事和这封绝命家书背后的故事。
7年47封家书,再现英烈凛然气概
丁寿康这批家书,第一封写于1933年3月7日,最后一封写于1940年7月16日,以第一人称视角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丁寿康从18岁背井离乡,直到牺牲的整个过程。见证了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一名普通青年逐步成长为忧国忧民的抗日英雄的心路历程。丁协盛说,丁寿康从考入航校开始,已抱定为国牺牲、誓死杀敌的决心了。
在丁寿康的求学从军之路上,其叔父丁季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身在何处,丁寿康都养成一个习惯,随时将自己的生活、学习、训练和战斗情况向丁季平汇报。丁寿康牺牲后,丁季平一再叮嘱家人,若家里失火,什么东西都不要搬,一定要将装有丁寿康遗物和书信的旧皮箱抢出来。正是这种用心的呵护,才让这些珍贵的家书完整保存至今。
仪式上,丁寿康的侄孙丁璟生代表爷爷丁身尊(丁寿康的胞弟)、父亲丁涵郑重地将此次捐赠的物品移交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丁璟生曾在祖伯父丁寿康战斗过的湖北孝感空军部队服役。他说,从小就知道祖伯父的故事,祖伯父为国捐躯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祖伯父的家书后来一直珍藏在爷爷家中。现在爷爷年事已高,经慎重考虑及家人共同商议,决定将这批家书无偿捐出。
展开珍贵家书,诸多史实被首次发现
该批史料的入藏,对于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来说也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该馆研究馆员苏艳萍表示,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发现的最为完整的中国空军飞行员的家书,为深入研究中国空军抗战提供了重要依据。家书中大量记载了航校如何训练、培养飞行员,以及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航校西迁云南昆明等的全过程,为研究抗战时期航校培训制度、体系、方法以及建设变迁等,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此外,有一些史实是首次发现,比如现有资料记载,航校第八期学员全部毕业于昆明,而丁寿康1938年12月18日的家书显示,第八期毕业典礼分两地进行,轰炸科与侦察科学员于1938年12月1日在昆明毕业,丁寿康所在飞行科驱逐组则于12月2日在兰州空军训练基地毕业。
捐赠仪式上,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向烈士亲属颁发了捐赠证书,并正式聘请丁协盛、丁涵、丁璟生为该馆荣誉馆员。